内容

资深药师解读药品说明书

口服嚼服含服有何区别

发布时间:2019-02-15
字号: + - 14
浏览次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金锐

编者按  上一期栏目中,我们给大家说了说吃药与吃饭的关系,哪些药饭前吃、哪些药饭后吃、哪些药与餐同服。实际上,除了饭前饭后之外,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例如,口服还是含服?多喝水还是少喝水?喝热水还是喝凉水?本期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些细节问题。


口服、嚼服、含服与舌下含服

口服是最常见的吃药方法了。一般情况下,说明书上说的口服,都是指用水送服,简单来说,就是先喝一杯水,然后把药放在嘴里,再用一杯水把药送服到胃里。当然对于颗粒剂来说,一般都是“冲服”的用法,简单来说,就是在杯子里把颗粒剂用温水化开,然后口服。那么,除了这些常见用法之外,一部分药品还有例如嚼服、含服、舌下含服的用法。

1. 嚼服

嚼服的意思就是嚼碎后服用的意思,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增强药效或减少副作用。有些药品在名称中会标注“咀嚼片”三个字,这就提示这个药需要嚼碎后服用。另外一些药品会在说明书的【用法用量】项下标注“嚼服”,也表示这个药需要嚼碎后服用。从类型上看,嚼服的药物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用药、冠心病心绞痛用药、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和其他类药品等。

  • λ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用药:用于治疗反酸烧心的很多药品需要嚼服,例如法莫替丁钙镁咀嚼片、铝碳酸镁片、复方木香铝镁片、硫糖铝咀嚼片等。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和腹泻的乳酸菌素片也建议嚼服。

  • λ维生素及矿物质补充剂:很多补钙、补铁甚至补充维生素的药都建议嚼服,例如甲橙维C咀嚼片、乳酸钙咀嚼片、三维葡磷钙咀嚼片、维生素EC颗粒、维生素AD滴剂、三维亚铁咀嚼片等。

  • λ冠心病心绞痛用药:阿司匹林片在用于急性心梗患者发病时,建议嚼碎后服用,目的是为了快速吸收。冠心苏合咀嚼片在用于心绞痛治疗时为嚼碎服。

其他需要嚼服的药品有:

  • λ阿卡波糖:用于治疗糖尿病的阿卡波糖可以在进餐时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嚼服。

  • λ甲苯咪唑咀嚼片:用于蛔虫和蛲虫的治疗。用法为嚼服。

  • λ保儿宁颗粒:用于益气健脾,可以嚼服。

  • λ健胃消食片:用于健胃消食,用法为嚼服。

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缓控释制剂都是不能嚼服的,所以在使用药品前,一定要仔细看看说明书。

2.含服

含服的意思就是把药品放入口腔后含住,任其自然崩解,不用水快速送至胃部。一般而言,治疗咽痛、口腔溃疡、口腔炎症或咳嗽的药品需要含服,一些中药补益药也可以含服,还有一些维生素补充剂也可以含服。当然,从含服部位上看,咽痛可以含服在近咽喉处,口腔溃疡可以含服在溃疡或近溃疡处。从药品剂型上看,含服的药品可以是片剂、丸剂、膏剂、颗粒剂或茶块,主要包括:

  • λ片剂类:西瓜霜含片、甲硝唑含片、咽康含片、维生素C口含片、银黄含化片、蛇胆川贝含片、复方罗汉果含片、复方甘草片、口炎清含片、复方熊胆薄荷含片、板蓝根含片等。

  • λ丸剂类:咽立爽口含滴丸、喉痛消炎丸、冰霜梅苏丸、柴胡滴丸、度米芬滴丸、润喉丸、乌梅人丹、喉症丸等。

  • λ膏剂:虫草川贝止咳膏、蜜炼川贝枇杷膏等。

  • λ颗粒剂:清暑解毒颗粒、复方珍珠口疮颗粒等。

  • λ茶块类:复方梨汁润肺茶等。

3. 舌下含服

舌下含服是一种特殊的含服法,其药物的含服部位是在舌下,而不是在口腔中其他部位。舌下含服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让少量药物快速吸收起效。常见的舌下含服药品大多是心绞痛、哮喘的急救类药品,包括:

  • λ硝酸甘油片,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快速缓解,舌下含服

  • λ硝酸异山梨酯,作用类似于硝酸甘油,舌下含服

  • λ硝苯地平片,用于心绞痛的缓解,舌下含服

  • λ复方丹参滴丸:用于心绞痛的缓解,舌下含服

  • λ速效救心丸:用于心绞痛的缓解,舌下含服

  • λ盐酸克仑特罗含片:用于支气管哮喘的缓解,舌下含服

这就是常见的嚼服、含服和舌下含服的药品,有中药也有西药。这三种用药形式都对口腔黏膜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长期服药时需密切监测。


吃药时多喝水还是少喝水?

吃药喝水是一门学问,喝多了不行,喝少了也不行。那么,哪些药物需要多喝水,哪些药物需要少喝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1. 1. 有些药在吃的时候需要多喝水

多喝水的原因之一,是避免药物对食道的刺激。例如阿仑膦酸钠这个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由于它有比较明显的刺激上消化道粘膜的副作用,所以应用一满杯白水送服,并且在服药后至少30分钟之内避免躺卧,以避免可能造成的食管炎、食管溃疡或食管糜烂等。实际上,可能造成药源性食管损伤的药物很多,除了阿仑膦酸钠之外,常见的还有四环素、土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替硝唑等抗生素以及硫酸亚铁、对乙酰氨基酚等药,这些药物在服用时,都要多喝水。我们建议,应该用150-200ml的水送服。尤其对于食管运动力减弱的老年人,应该多喝水。

多喝水的原因之二,是与药物所治疾病的性质有关。例如在服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解热药治疗感冒发烧时,应该多喝水。因为发烧患者在服药退烧时会出大量的汗,有可能导致水和电解质失衡,这时补充水分十分重要。又如,也有学者认为,在服用茶碱、氨茶碱、二羟丙茶碱等平喘药时,也应该多喝水。因为这类药可能会引起口干、发热或多尿的副作用,补充水分是必要的。其他例如治疗发热腹泻的葛根芩连丸、复方黄连素片等药物也应多喝水,以减少发热、腹泻时失水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建议,此类药物用200-250ml水送服。

多喝水的原因之三,是与药物代谢途径的特殊理化性质有关。例如在服用磺胺甲噁唑、柳氮磺胺吡啶等磺胺类药物和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时,也应该多喝水。因为这些药物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容易在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形成结石(晶体盐类物质),多喝水可以降低尿液中原形药物浓度,减少形成结晶的可能性。我们建议,此类药物用200-250ml水送服,服药期间应持续多喝水。

多喝水的原因之四,是与胶囊类药物的粘连性有关。有些学者认为,服用胶囊类药物应该多喝水,原因是胶囊或软胶囊主要是以食用明胶为材料,这种物质在遇水或遇热的条件下会出现结构变化,表现为胶囊或软胶囊变软发粘。所以,胶囊或软胶囊类药物在服用时也应多喝水,避免药物与食道黏膜发生粘连。我们建议,此类药物可以用150-200ml温水服用。

多喝水的原因之五,是与传统中药煎剂的服药习惯有关。现在的很多中成药都是颗粒剂,颗粒剂的服用方法是“开水冲服”,用开水冲泡成一碗中药汤剂再服用。这时冲泡成多少量合适呢?有些人喜欢冲很多很稀,有些人则习惯冲很少很浓。实际上,根据传统中药汤剂的用量,我们建议您冲服为150-200ml的汤剂服用为好。

  1. 2. 有些药在吃的时候需要少喝水

少喝水的原因之一,是与药物的起效方式有关。例如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这样保护胃黏膜的药,在服用时应该少喝水。因为此类药物的起效方式是在酸性环境中与胃内渗出蛋白质结合成凝胶状物覆盖于胃粘膜表面,阻止酸性离子弥散。所以,保证此类药物在胃黏膜上的良好覆盖非常重要,而无论是进食,还是大量喝水均会影响这个起效过程。所以此类药物的说明书一般会建议在“餐前1小时或睡前”服用,服药期间应该少喝水。又如治疗急慢性腹泻的蒙脱石散,也是通过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毒素的固定、抑制作用,以及对消化道黏膜的覆盖保护能力而起效,所以也应该少喝水。说明书要求1袋蒙脱石散(3g)应“倒入半杯温开水(约50毫升)中混匀快速服完”。我们建议,此类药物应该用少量水送服,服药后一段时间(30分钟-60分钟)之内也应该少喝水。

少喝水的原因之二,是与中药糖浆剂的物理性质有关。中药糖浆剂大多具有止咳利咽、化痰平喘的作用,制剂过程中加入了蜂蜜,所以具有润喉止痒的作用和清凉舒适的感觉。有学者认为,中药糖浆剂在治疗咽痛,保护咽喉粘膜时,覆盖在粘膜表面有助于药物直接发挥疗效,类似于含片。所以,在服用中药糖浆剂时应少喝水。实际上,中药糖浆剂主要还是通过内服吸收起效,黏膜表面的直接作用是次要的,而且很多颗粒剂和胶囊剂(例如连花清瘟胶囊),只要组方中含有辛凉利咽的挥发性成分,也会形成清凉舒适的感觉。所以,我们建议,在服用中药糖浆剂时,可以少喝水,也可以正常适量喝水。

最后,我们强调一下喝水吃药的正确顺序,首先,喝一小口水润润嗓子。其次,把药片放进嘴里,根据上面讲的不同情况,用适量水送服。最后,再根据需要喝一小口水减轻嘴里的药味。


送服药品能不能用热水?

一直以来,网上热传一些药物不宜热水服用的话题。据说,像维生素、消化酶类、活菌制剂以及中药止咳糖浆、中药清热药都不宜热水服用,而是应该用凉水。那么,多热算热水呢?老百姓吃药时,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在讨论服药用热水凉水之前,我们应该首先看一看,人体口腔能耐受的液体的温度范围是多大?如果送服药品的水的温度已经超过人体口腔耐受温度范围的话,其实没有必要再考虑了。谁会天天用烫水来服药呢?

一般来看,正常人体口腔温度在36.2℃-37.2℃之间,远低于这个温度的水会被感觉为“凉水”,接近这个温度的水会被感觉为“温水”,高于这个温度的水会被感觉为“热水”。而人体口腔的耐热温度范围一般是50℃-60℃,所以,高于60℃的水会被感觉为“烫水”,是会损伤粘膜组织的。如果大家还记得,2017年6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日常食物和药物的致癌风险,其中警告,65℃以上的热饮可能会增加患上食道癌的风险,风险级别为2A,即“很可能致癌”。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平时吃药的热水,应该是指40℃-60℃范围内的水。

确定了水温,余下的问题就好办了。我们分别来看一看这些药物在这个水温下会有什么变化。

  • λ维生素C:文献报道,维生素C在80℃以上的热水里易被氧化分解。

  • λ消化酶类:文献报道,胃蛋白酶遇热不稳定,70℃以上容易分解失效。

  • λ活菌制剂:说明书要求,冷藏保存,凉水或温水冲服。

  • λ中药糖浆剂:热水凉水区别不大,水的温度不会对糖浆剂的稀稠有太大影响。

  • λ中药清热药:热水凉水区别不大,水的温度不会对清热作用有太大影响。

所以,除了活菌制剂需要凉水或温水(一般低于40℃)来服用,上述列举的其他药物可能不会在人体口腔能耐受的热水范围内(40℃-60℃)出现明显变化。当然,水温越低,分解失效的可能性越小。但真正能够让药物失效的,应该是非常烫的、会损伤口腔粘膜的、有致癌风险的“烫水”。

因此,并不是所有药品都不能用热水送服,很多药品在人体能耐受的热水温度范围内,不会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当然,活菌制剂等特殊药品除外,它们真的很怕热。这些特殊药品都会在说明书【用法用量】项下标注有明确的送服用水要求,例如“温(开)水”、“凉水”、“低于40℃的水”等,看到这些标识时,一定要注意服药用水的温度哦。另外,这些“怕热”药品的保存也需要特别的注意,一般为冷藏或凉暗处。


(本文版权归北京药学会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