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宣传 >> 医药人生

内容

医药人生

“中国OTC的奠基人”——王功立

发布时间:2019-02-15
字号: + - 14
浏览次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王静


从一名普通的药剂师被破格直接提升为主任药师;从一个不被人重视的小小药剂科主任一跃成为医院“一把手”,挑起医院管理的重任;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OTC奠基人”……


87岁的王功立看上去就是位普通的慈祥老人,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多勤奋、多坚韧、多隐忍、多善良。


王功立祖籍江苏,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毕业后,分配至中央直属机关卫生处所属中央直属第六医院(1958年改为北京市第六医院)药剂科工作。王功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药学工作中,为我国的药学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一位造福患者的药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由于家庭出身问题,作为一名军医大的毕业生没能留在大家都渴望进的部队医院,这对初入社会的王功立是不小的打击,但正是这一系列的打击让他磨练出特有的坚强与隐忍的性格。


从入职的那一天起,学习就成了他永久的生活内容,即便是在“文革”那样动乱的年代,他也没有放弃过。很快他就成了药剂科的业务骨干,曾被医院同事们笑称为“活”的《新编药学》。他一直深知药师在临床医疗中的重要性,要求自己懂得并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早在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王功立就经常为一些培训班的学员讲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还经常为医护人员讲授自己总结的、临床用药中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文革”期间,整个社会科研工作停滞,药厂停产,市售的药品种类和数量稀少,但是患者并未减少。作为药剂科主任,王功立日夜忙碌在医院制剂室(位于医院地下室),研制出了临床急需的多种制剂,包括微量元素注射液、精氨酸及谷氨酸注射液等,在当时土霉素、四环素市场缺货的情况下,王功立带领药师们自己制粒、压片。市场上买不到的各种儿科用药,王功立在制剂室自己做,让临床医生有药可开,患者有药可用。


一位从药剂科走出来的院长


“文革”结束,王功立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了。他大力倡导和开展临床药学,与北京药学会的同事们一起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高潮;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学识归纳总结,以授课和出书的方式传递给药学从业人员;他创办《临床药学》杂志,让北京的临床药学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成为上海药学界口中的北京药学界“四大金刚”之一……


由于在工作中的贡献突出,王功立在职称评定上连跳两级,直接被评定为主任药师。众所周知,医院药剂科的“地位”向来不高,基本属于“被遗忘的角落”。但是在第六医院,这种现象被王功立打破了。他说:“有为才能有位。药房工作要得到尊重,关键要看药师自己做得如何,能为临床工作做多少贡献。”王功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方面率领同仁大力提升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运用自己所学,参与并妥善处置了大量临床病例,医生、护士经常向他讨教。在临床与药学之间,王功立协调得游刃有余,得到医院上下同仁的一致认可。


专业技术上高水平,思想政治上高觉悟,王功立的“人格魅力”也让全院员工竖起了大拇指。1978年,医院迎来了20年来的首次工资调整,当时全院只有40%的调资额度,全院1000多人“争先恐后”“当仁不让”,让医院领导深感为难。王功立主动把自己涨工资的名额出让,消息公布后引起了全院轰动。作为北京市卫生局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成员,王功立严格要求自己,一贯做到公正、公平、廉洁。由于评审十分严格,曾有人送现金到他家,希望可以顺利过关,结果被当面拒绝。


在我国,通常医院的一把手多是出自内科、外科等专业科室的医生队伍,而克己奉公、坚持原则,在医院中享有较高威望的王功立被推到医院管理者的位置,其经历在医疗系统堪称传奇。王功立说,既然同事们如此信任我,那我一定不辜负群众的重托,一定要把医院的发展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


此后的十年,成为王功立职业生涯中最操劳的十年,他的头发由黑变白。十年间,医院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至今日,老同事们的口中依然津津乐道:“王院长的那个时期是医院最兴旺、最值得怀念的时期”。


一位“中国OTC的奠基人”


通常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人,都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但王功立却无暇体会这些,因为他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中最紧迫的当数助推中国非处方药管理制度的建立。


建立与完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实施这一管理制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设计相关政策、非处方药遴选、申报审批、广告宣传管理、价格管理、医疗保险政策配套、药店人员培训和药师配备等方方面面。“药物遴选”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繁杂的工作,必须科学严谨、积极稳妥地逐步展开。


一切从零开始。当时卫生部门牵头成立了国家“非处方药办公室”,组建了专家委员会。专家们面临的也是新课题,国内无据可考,他们就从翻阅国外资料开始,参考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一点一滴、从无到有地展开了工作。作为专家委员会的一员,王功立自始至终参与这项工作。他们首先制定出16字遴选原则: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又逐一筛选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每一个药品;规范非处方药说明书、药品包装及广告宣传……


随后国家药监部门成立了“非处方药处”,王功立成为被正式聘请的两位药学专家之一。大约在2000年前后,为配合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国家组织了六批非处方药的遴选工作,分期、分批发布非处方药的目录和说明书范本。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专家们奠定的基础上完成的。至此,医药业内人士将王功立、孙忠实等老一辈的药学家称为“中国OTC的奠基人”可谓实至名归。


OTC管理制度执行之后,又一个问题凸显出来:老百姓药学知识匮乏,零售药店中执业药师数量严重不足,药店店员药学知识水平低下。对此,王功立深感忧虑。非处方药品虽然相对安全,但毕竟是药品,同样存在着用药安全问题。基于此,王功立毅然决定,做安全用药的宣讲人!那一年,他70岁。


从那时起,全国各地都可以看见王老忙碌的身影,他的足迹遍及了全国近30个省市区。年逾古稀的他在近千人的讲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为老百姓和药店店员进行药学科普知识宣传,增强他们安全合理用药意识。由于拥有深厚的药学知识底蕴及丰富的临床药学知识,王功立的演讲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很受老百姓和药店店员们的欢迎。《中国非处方药店员手册》《非处方药适应病症》《药店药学服务知识问答》等一系列科普读物都是出自那个时期王老之手。他的心愿只有一个:一切为了老百姓的用药安全!


德才兼备,德高望重!提起王功立老先生,无论是以前医院一起工作过的同事,还是国家药监部门共事过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但王老先生本人却非常低调:“我就是个普通的药学人,做了我该做的事而已。”


(本文版权归北京药学会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